《苏南科技开发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苏南历史名校 ——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

 
来源:苏南科技开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02
 
11993300年代学生宿舍楼——口子楼 翻开太仓市档案馆馆藏厚重的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档案资料,除了了解其百年文脉的传承历程,感受历史留下的温度之外,更被先贤们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所感动,敬畏之情油然而生。这所苏南园丁的摇篮,曾经八易校名,四迁校址,四次停办,历经了风雨沧桑,哺育了一代代学子,培育了万千桃李,在太仓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1905年9月2日,清政府发布“上谕”,宣布“自丙午(1906)科为始,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,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。”至此,从隋炀帝大业二年(606)开始,在中国通行近1300年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,封建时代的旧式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,新式教育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设起来。太仓不仅是江左富庶之乡,也是人文荟萃之地,历代士俊层出不穷,科第人才比肩继踵,文风鼎盛,诗礼传世,有着“崇文重教”的深厚底蕴。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,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太仓州及州属镇洋、嘉定、宝山、崇明四县五属士绅蒋汝坊、钱诗棣、袁希涛、王清穆、黄元之等发起成立学务联合会,在太仓樊泾村旁的原太仓州试院旧址处筹建太仓州属中学堂,占地面积约39亩。中学堂始建时,经费由太仓州及所属四县田赋内代征,建设工程于光绪三十三年(1907)九月兴工,由太仓人洪锡范主事,金承望为督工,至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竣工。主建筑有教学楼1幢,上下16间(沿称“一字楼”);宿舍楼2幢,上下64间(沿称“口字房”,楼上为学生宿舍,楼下为学生自修室);理化、音乐教室楼1幢;教职员宿舍楼1幢以及食堂、风雨操场等。这是一所比较完整的中学堂,共计建筑费57671银元,开办费5023银元,由州、县五属均派。 太仓州属中学堂于1909年2月18日正式开学,并遵学部定章,为四年制实科中学堂。学堂监督(即校长)由四县轮流担任,一任一年。学务联合会公推宝山的袁希涛为首位学堂监督,因袁在上海主持上海龙门师范学堂,故请松江的陆规亮任学监。之后由崇明的林可培继任,林任职不久引退,推太仓的唐文治为监督。因唐时为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(南洋公学前身)监督,不能在州属中学堂驻校,故请朱文熊代理校务(驻堂总理员)。辛亥革命起,唐文治去职,推嘉定的夏琅云继任。自1909年2月至1912年,学堂监督更迭频繁,依次由袁而陆,由陆而林,由林而唐,由唐而夏。 太仓州属中学堂开办时共招生95名,由各县保送,设2个班,教职员11人。学生以绅士、官宦、富商、地主的子弟居多,农民子弟极少。史地教员多为上海龙门师范毕业生,语文教员多为秀才、拔贡出身,理化教员多为南洋公学中院生(相当于高中毕业),此外还有个别留学生教英文和美术。中学堂从创办开始就以严格办学著称,学生接受严格训练,勤奋学习,刻苦锻炼,教学课程以英、算、代、几、理化、博物为主课,修身、讲经、读经、中国文学、历史、地理、图画、手工、法制、财政、体操为通习。每周授课36小时,其中英语教时占首位。第一、第二学年每周加音乐1教时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,太仓的革命党人率众响应,11月6日宣告太仓光复。当时,政权更迭,学堂顿陷困境,因经费无着,太仓州属中学堂于当年11月首次暂时停办。1912年1月,民国成立,撤销州制,太仓州、镇洋县合并为太仓县。4月,学堂复课,遵江苏都督府令学堂改称学校,监督改称校长。因此,太仓州属中学堂更名为“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校”,这是学校第一次易名。嘉定的夏琅云被委任为校长。课程按教育部规定,取消读经、讲经,其他课程不变。 1912年11月26日《江苏省公报》载:“本省法令:通令各县民政长,据教育部中学校令第三条:中学校规定为省立……太仓设立第四中学”。1913年6月,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校由地方主办改为省立学校,更名为“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”(简称“四中”),学制四年,这是学校第二次易名。省府委派项镇方任校长,由于赣宁兵变,学校损毁严重,秋季开学受阻,项校长于8月辞职。10月省府委派章钦亮继任,“四中”于1913年10月20日正式开学。定“勤谨”两字为校训,以“俭朴、忍耐、奋勉、恭敬、善良、信实”为校风,充分体现了学业与做人并重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。当时,师生契合,学校发展很快。1914年秋始,各年级增设班主任,充实师资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。1915年创设附属小学。1916年开辟校园,扩建操场,学校规模日益扩增。由于学校力主潜心读书,教育兴邦,当时,校园切磋学风极盛,琅琅书声随处可闻。 1917年8月,章钦亮校长向教育部呈请“四中”增设第二部商科的报告。章校长在报告中称:“中学毕业生历年有所增加,其中升入大学及专门学校的约占1/4,未能升学的占大多数,这些学生又无特殊技能以谋职业。为了应对社会需要,应该注重职业教育。所以计划本届招收一年级双级学生,其中一级仍为普通教育为将来升学之备,另一级试办职业教育为将来从事职业之备。职业教育先从商科入手,设备较易,经费尤省,仍以中学普通各科为基础,酌加商业必要之科目,定名为第二部商科。太仓地近沪苏,交通便利,经商于沪苏二地者日见增加。来校求学者,身家殷实毕业后足以升学者固不乏其人,而家况平常毕业后志愿从事职业者亦复不少……”这一申请得到批准,学校增设了第二部商科,中学部仍然存在。章钦亮校长在“四中”首创的第二部商科是太仓有现代教育以来最早的职业教育。 11993388年的校址——上海市宁波路554400号 1920年 9月,“四中”又仿效美国教育,试办选科,以使学生毕业后有谋事的特长。选科设数理、教育、商业、工艺美术4类。学科分必修、分类选习及自由选习3种。选科实行学分制,体育不列入学分,但是规定每位学生每天必须练习30分钟,体育成绩若有1年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。“四中”当年实行的“学年学分制”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既规范又科学,既严格又灵活。1921年9月,江苏省教育厅对“四中”进行了调查,选习数理类的占30%,商业类的占50%,教育类的占10%,艺术类的占10%。 1922年9月,“四中”遵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规定,改四年制旧制中学为高、初中各设三年制的完全中学,同时增设高中师范科,改原来的附属小学为师范科学生实习小学,简称“省附小”。1924年期末,“四中”在校学生有高级部文系2个班,理系2个班,商系2个班,师范科3个班,初中3个班,共计12个班级,学生总数320人,教职员39人。当时,学校管理规范,各项规章制度健全,办学成绩斐然,声誉闻名遐迩,各地考生纷纷以考入“四中”读书为荣。 1925年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“四中”师生奋起响应上海罢课、罢工、罢市“三罢”运动,在太仓地区发起以“四中”为主导的“五卅”学生爱国运动,成立“五卅”援助会,组织宣传队、募捐队、调查队,援助上海工人,宣传抵制英货、日货,提倡使用国货。这次太仓学生爱国运动前后长达一月之久,声势浩大、热情高涨、影响深远,在太仓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。 1927年,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,国民政府定都南京,江苏省中等以上学校全部改组,试行大学区制。7月,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更名为“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”,同年又更名为“江苏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”,1928年又更名为“中央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”。1929年10月江苏省停止施行大学区制,更名为“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”。江苏省教育厅派顾仲超任校长,所定教学目标为:“培养青年最适宜之智能,俾于升学或就业,各有充分之准备。”“确立科学之根底,重视知识之应用,力谋初高中及大学间教材之联络。”所设课程,根据部颁课程标准,略予变通。顾校长任职期间,先后兴建教室大楼,充实理化实验室,扩充图书室,扩建运动场,提倡课外活动,丰富学习环境,并多方聘请学有专长、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。 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,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。在全国各地大中学生奋起示威游行的巨大浪潮推动下,省立太仓中学联络友邻学校成立学生联合会,实行罢课抗议,并发表宣言,号召全县各界联合起来,开展抗日救国工作。不久,由各界代表联合组成的“反日会”成立,学生们积极参加查封日货行动,并出版《中天学报》,抨击时政,鼓动抗日。但是学生们的正义行动遭到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的阻挠和破坏,他们禁止学生的示威游行,私自发还被学生查封的日货,放行偷运日货的船只。这些行为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怒,在学联的统一指挥下,学生们先后捣毁了县党部、警察局,斗争异常激烈,影响遍及全县。 1932年7月,顾仲超校长以学潮激烈为由,向省教育厅提出辞呈,并推荐学校教务主任郑勉接任。这年秋,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更名为“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”(简称“太师”)。这是学校第七次易名。 1933年7月,郑勉校长他调,江苏省教育厅派顾克彬任太仓师范学校校长。顾校长接任后,在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,立即改善学生的学习、生活条件。当年,附属小学新校舍“博爱院”落成,同时建造、配备理、化、生实验室及钢琴课和美术课的专用教室,购置理、化、生实验仪器设备及钢琴和美术专用教材。聘请很多学识渊博、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任教,这些老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,讲解认真,教法得当,给学生们各个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又先后邀请一些教育家、文学家,如陶行知、黄炎培、江问渔、陈鹤琴来校讲学,给学生们带来一阵阵清风,大受裨益。同时,顾校长还请过一些地方长官、社会名流来校讲话,让学生们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。学校图书馆当时拥有几万册的藏书,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,除各类报刊外,从《国闻周报》《世界知识》《大众生活》到《中学生》《文学》《译文》等刊物,为学生们拓宽了认识世界的视野。学校当时由于读书环境安谧、教学条件完美、教学管理制度严格、教学标准高、学风优良,培养出了一批在学术和事业上都有所建树的学子。 1947年太仓师范毕业证书 1937年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战爆发后,8月14日日本飞机大肆轰炸太仓城,“太师”校舍、教学设备遭战火摧毁。11月14日,日军侵占太仓城,“太师”被迫停课。1938年冬,当上海租界的局势逐渐稳定,顾克彬校长发起“太师”迁沪复课。起初租赁上海英租界宁波路540号为校址,因地处闹市,校舍狭小、简陋不堪,1939年7月又迁至法租界蒲柏路慈云别墅上课。沪校期间,教员达30余人,学生550余人,设初中、高中、简师、高师共12个班级。尽管当时环境险恶,条件艰苦,“太师”仍保持着严谨的校风、优良的传统,师生们风雨同舟,爱国之志不馁,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了进步的书刊、进步的思想,开阔了眼界,开始知道了共产党、红军、苏区、长征、新四军、八路军,产生了追求真理、向往革命的思想,对许多学生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。 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占领整个租界。12月14日,迁沪复课整整3年的“太师”不得不解散,师生们悲愤异常,互相挥泪告别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无条件投降。10月,顾克彬校长奉命返太仓复校,11月,接收日伪办的省立太仓中学(在校学生一律经过考试编入师范和初中部的相应年级),并清理原“太师”校舍(日伪时期,“太师”校舍全部为日军占用,作兵营和储藏军需物资的仓库)。当时的原“太师”校园,一片荒凉,满目疮痍,狼藉不堪,学校设施设备大部分被毁于战火,原有的图书、仪器、资料经8年战争的洗劫已散失殆尽,复校工作困难重重、异常艰辛。在得到众多校友的大力资助下,“太师”于12月3日正式复校上课。 复校后的太仓师范,百废待兴,物质条件相当困难,全校师生克勤克俭,在整修校舍、添置校具和教学设备的同时,以保持和发扬“太师”优良的学风、严谨的治学精神为职责,坚守三尺讲台,牢记授业责任,言教身教并兼,经师人师同求,迎着险风恶浪前进,使得“太师”的办学成绩依然斐然。1948年秋,共设14个班,学生620人,教职员45人。 1956年6月,太仓师范学生会委员合影 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当局为维护其统治,将太仓师范列为重点控制单位,严密控制和监视学生,若有“越轨”行动,就要进行处分或勒令退学、开除学籍甚至逮捕等,当时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相当激烈。在光明与黑暗、民主与独裁、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中,“太师”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光明、民主与进步的一边,于1947年2月成立中共太仓师范支部,1948年2月扩建为太仓特别支部。一大批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直接领导下,建立革命社团,出版革命刊物,传播革命思想,团结教育青年学生,奋力保护学校,开展一系列黎明前的斗争,迎接太仓解放。 1949年5月12日,太仓全境解放。太仓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“维持现状,整套接收,原封不动,逐步改造“的方针,于6月15日接管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,更名为“苏南太仓师范学校”。 新中国成立之初,“太师”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负责领导,并对“太师”在招生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。当时“太师”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,修业3年。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教师紧缺,为了缓解这一矛盾,“太师”积极响应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精神,在办好正规师范教育的同时,开办短期训练班,全面发展师范教育。训练班分初师速成班和师范速成班,培训对象一方面吸收城乡失业知识分子和家庭知识妇女,另一方面选拔优秀教师,经过培训逐级提升,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1年。因此,当时设初师、普师、简师、速师共16个班,学生885人,创学校有史以来最高记录。“太师”恢复教学秩序后,取消国民党党义、公民、童子军和军训等课程,开设政治课,讲授时事政策、中国革命常识、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等内容,进行以“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科学、爱护公共财物”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,树立社会主义理想。并在不同年级开设“新民主主义论”“社会发展史”“中国革命常识”,尽量把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,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意识。1952年,顾克彬校长调出,苏南行署任命樊立生为副校长,主持“太师”工作,直至1958年江苏省教育厅任命郦琴为“太师”党支部书记和校长。 195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,该校恢复“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”校名,并直接受江苏省教育厅领导。1955年暑期,“太师”奉命停止招收初师、速师、轮训班,只招收初中毕业生,修业3年,学校成为一所纯粹的中等师范学校。此时该校每年都有一定的招生数量,充实了教师队伍,改善了校舍条件,增添了教学设备,学校规模不断扩大。同时,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师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办法,重视基础理论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,教学秩序稳定,教学质量提高。即使在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在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,仍艰苦创业,扩建教学用房。1962年,夏际青任“太师”校长。 国家的困难不可避免地波及教育,1961年、1962年两年“太师”停止招生,1962届毕业生209人、1963届毕业生250人都未及时分配工作,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“太师”面临夭折的命运,毕业生以国家大局为重,纷纷回乡务农或做临时工。后接江苏省教育厅通知,62届33名毕业生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苏北工作;63届应届毕业生中有13名应征入伍,10名到南京军区子弟学校任教,76名报名去新疆建设兵团任教,这是“太师”历史上第一次分配毕业生到祖国边陲工作。 1963年8月,江苏省教育厅决定把太仓师范并入常熟师范,这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学校就此停办。“太师”停办时,占地面积45.42亩,建筑面积6810.48平方米,运动场9.59亩。“太师”迁校后原校址由太仓县改办为太仓县中学。 198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,特别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,中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。当时,太仓及周边地区小学迅速发展,急需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补充。1984年6月28日,苏州市人民政府转发省政府同意复办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的通知。这所停办了21年的驰誉江南的老校终于恢复了,中共太仓县委组织部任命姜茂生为校长。 苏州市政府[1984]73号文件对复校后的“太师”的建制及规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:学校规模定为12个班,学生480名。为了节约人力、财力、物力,并有利于及早办好,文件要求“太师”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合设,校址位于城厢镇樊泾村30号,实行“一套班子,两块牌子”,校舍、设备及员工均统一安排。当时本着“先开学、后建校,边办学、边建设”的工作方针,于1984年暑期刚复校就开始招生。因校舍的限制,当年招生的范围只限太仓及昆山两个县,共招收学生90名。新生一律参加全市统一中考,择优录取。当时苏州市经批准确定的中考录取顺序为:第一批:中师、中专;第二批:重点中学;第三批:一般中学、职业中学。苏州市中考录取顺序一连数年都是依照这个原则,可见当时“太师”的新生质量很高。从1985年始“太师”普师的招生范围扩大至常熟,每年招生4个班,之后又扩大至张家港。1986年苏州市教育局决定在“太师”开办体育师范专业班,培养小学体育师资,学制与普通师范专业相同,招生范围在苏州市区六县一市,名额定为30—35人。 “太师”复校后,就对三年制中师进行教育改革,提出以初中文化为起点,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普通文化、学科知识、教育理论知识,强化职业技术与能力,发展个性特点,使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有一个量级的提升。师资绝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的教师和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,根本任务是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。课程设置强调面向小学,陆续增设了说话、书法、舞蹈、电教、微机、英语、劳技课等选修课,强化了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的教学。同时加强实践性,对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:师一参观与见习结合;师二见习与小实习结合,每学年安排两周时间;师三小实习与大实习结合,安排六周时间。并制定了《太师学生基本功考核过关标准和办法》,使学生的教学能力训练常态化、持久化、制度化。 1987年8月28日,太仓师范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分离,各自独立办学。太仓师范新校址位于城厢镇南园路,学校占地42.95亩,共建12个教学班,面积达1885平方米,教师办公、图书馆楼1560平方米,艺术楼1961平方米,体育馆1458平方米,学生宿舍、食堂、浴室等生活设施5548平方米,教工宿舍3121平方米,同时建有250平方米环形跑道的小型田径场及篮球场。各种教学设备也配置齐全,为标准化、规范化办学打好了基础。 11998800年代中期太仓师范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合影 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,为不断提高小学教育质量,经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市教育局批准,“太师”自1996年试办“三·二分段”实验班,即前三年学习基础知识,三年结束后,通过考试进入大专两年学习,分文、理科。五年制师范开设小学教育专业,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长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,其不同于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。在文化知识方面,高于中师的基础知识;在教育理论方面,掌握先进而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;在能力方面,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,同时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;在课程结构方面,实行必修与选修结合,拓宽知识面,发展个性特长,养成兼教能力。1996年招收新生335名,在校学生21个班,学生总数达1049名,是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。自1997年起“太师”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生,“太师”这种提升教育层次,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学制改革,顺应了师范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大势,同时预示着中师教育将走向终结。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,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,地方办高等教育成为新生事物在苏州蓬勃发展。2004年7月28日太仓市政府下发太政发[2004]61号文件《关于建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》,要求在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、太仓师范学校、太仓工业学校基础上,建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,同时撤销太仓师范学校、太仓工业学校建制。2004年8月,“太师”在职教职员工、校产、档案资料与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、太仓工业学校合并,“太师”在校学生转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。 11993300年代学生宿舍楼——口子楼翻开太仓市档案馆馆藏厚重的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档案资料,除了了解其百年文脉的传承历程,感受历史留下的温度之外,更被先贤们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所感动,敬畏之情油然而生。这所苏南园丁的摇篮,曾经八易校名,四迁校址,四次停办,历经了风雨沧桑,哺育了一代代学子,培育了万千桃李,在太仓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1905年9月2日,清政府发布“上谕”,宣布“自丙午(1906)科为始,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,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。”至此,从隋炀帝大业二年(606)开始,在中国通行近1300年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,封建时代的旧式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,新式教育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设起来。太仓不仅是江左富庶之乡,也是人文荟萃之地,历代士俊层出不穷,科第人才比肩继踵,文风鼎盛,诗礼传世,有着“崇文重教”的深厚底蕴。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,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太仓州及州属镇洋、嘉定、宝山、崇明四县五属士绅蒋汝坊、钱诗棣、袁希涛、王清穆、黄元之等发起成立学务联合会,在太仓樊泾村旁的原太仓州试院旧址处筹建太仓州属中学堂,占地面积约39亩。中学堂始建时,经费由太仓州及所属四县田赋内代征,建设工程于光绪三十三年(1907)九月兴工,由太仓人洪锡范主事,金承望为督工,至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竣工。主建筑有教学楼1幢,上下16间(沿称“一字楼”);宿舍楼2幢,上下64间(沿称“口字房”,楼上为学生宿舍,楼下为学生自修室);理化、音乐教室楼1幢;教职员宿舍楼1幢以及食堂、风雨操场等。这是一所比较完整的中学堂,共计建筑费57671银元,开办费5023银元,由州、县五属均派。太仓州属中学堂于1909年2月18日正式开学,并遵学部定章,为四年制实科中学堂。学堂监督(即校长)由四县轮流担任,一任一年。学务联合会公推宝山的袁希涛为首位学堂监督,因袁在上海主持上海龙门师范学堂,故请松江的陆规亮任学监。之后由崇明的林可培继任,林任职不久引退,推太仓的唐文治为监督。因唐时为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(南洋公学前身)监督,不能在州属中学堂驻校,故请朱文熊代理校务(驻堂总理员)。辛亥革命起,唐文治去职,推嘉定的夏琅云继任。自1909年2月至1912年,学堂监督更迭频繁,依次由袁而陆,由陆而林,由林而唐,由唐而夏。太仓州属中学堂开办时共招生95名,由各县保送,设2个班,教职员11人。学生以绅士、官宦、富商、地主的子弟居多,农民子弟极少。史地教员多为上海龙门师范毕业生,语文教员多为秀才、拔贡出身,理化教员多为南洋公学中院生(相当于高中毕业),此外还有个别留学生教英文和美术。中学堂从创办开始就以严格办学著称,学生接受严格训练,勤奋学习,刻苦锻炼,教学课程以英、算、代、几、理化、博物为主课,修身、讲经、读经、中国文学、历史、地理、图画、手工、法制、财政、体操为通习。每周授课36小时,其中英语教时占首位。第一、第二学年每周加音乐1教时。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,太仓的革命党人率众响应,11月6日宣告太仓光复。当时,政权更迭,学堂顿陷困境,因经费无着,太仓州属中学堂于当年11月首次暂时停办。1912年1月,民国成立,撤销州制,太仓州、镇洋县合并为太仓县。4月,学堂复课,遵江苏都督府令学堂改称学校,监督改称校长。因此,太仓州属中学堂更名为“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校”,这是学校第一次易名。嘉定的夏琅云被委任为校长。课程按教育部规定,取消读经、讲经,其他课程不变。1912年11月26日《江苏省公报》载:“本省法令:通令各县民政长,据教育部中学校令第三条:中学校规定为省立……太仓设立第四中学”。1913年6月,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校由地方主办改为省立学校,更名为“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”(简称“四中”),学制四年,这是学校第二次易名。省府委派项镇方任校长,由于赣宁兵变,学校损毁严重,秋季开学受阻,项校长于8月辞职。10月省府委派章钦亮继任,“四中”于1913年10月20日正式开学。定“勤谨”两字为校训,以“俭朴、忍耐、奋勉、恭敬、善良、信实”为校风,充分体现了学业与做人并重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。当时,师生契合,学校发展很快。1914年秋始,各年级增设班主任,充实师资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。1915年创设附属小学。1916年开辟校园,扩建操场,学校规模日益扩增。由于学校力主潜心读书,教育兴邦,当时,校园切磋学风极盛,琅琅书声随处可闻。1917年8月,章钦亮校长向教育部呈请“四中”增设第二部商科的报告。章校长在报告中称:“中学毕业生历年有所增加,其中升入大学及专门学校的约占1/4,未能升学的占大多数,这些学生又无特殊技能以谋职业。为了应对社会需要,应该注重职业教育。所以计划本届招收一年级双级学生,其中一级仍为普通教育为将来升学之备,另一级试办职业教育为将来从事职业之备。职业教育先从商科入手,设备较易,经费尤省,仍以中学普通各科为基础,酌加商业必要之科目,定名为第二部商科。太仓地近沪苏,交通便利,经商于沪苏二地者日见增加。来校求学者,身家殷实毕业后足以升学者固不乏其人,而家况平常毕业后志愿从事职业者亦复不少……”这一申请得到批准,学校增设了第二部商科,中学部仍然存在。章钦亮校长在“四中”首创的第二部商科是太仓有现代教育以来最早的职业教育。11993388年的校址——上海市宁波路554400号1920年 9月,“四中”又仿效美国教育,试办选科,以使学生毕业后有谋事的特长。选科设数理、教育、商业、工艺美术4类。学科分必修、分类选习及自由选习3种。选科实行学分制,体育不列入学分,但是规定每位学生每天必须练习30分钟,体育成绩若有1年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。“四中”当年实行的“学年学分制”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既规范又科学,既严格又灵活。1921年9月,江苏省教育厅对“四中”进行了调查,选习数理类的占30%,商业类的占50%,教育类的占10%,艺术类的占10%。1922年9月,“四中”遵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规定,改四年制旧制中学为高、初中各设三年制的完全中学,同时增设高中师范科,改原来的附属小学为师范科学生实习小学,简称“省附小”。1924年期末,“四中”在校学生有高级部文系2个班,理系2个班,商系2个班,师范科3个班,初中3个班,共计12个班级,学生总数320人,教职员39人。当时,学校管理规范,各项规章制度健全,办学成绩斐然,声誉闻名遐迩,各地考生纷纷以考入“四中”读书为荣。1925年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“四中”师生奋起响应上海罢课、罢工、罢市“三罢”运动,在太仓地区发起以“四中”为主导的“五卅”学生爱国运动,成立“五卅”援助会,组织宣传队、募捐队、调查队,援助上海工人,宣传抵制英货、日货,提倡使用国货。这次太仓学生爱国运动前后长达一月之久,声势浩大、热情高涨、影响深远,在太仓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。1927年,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,国民政府定都南京,江苏省中等以上学校全部改组,试行大学区制。7月,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更名为“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”,同年又更名为“江苏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”,1928年又更名为“中央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”。1929年10月江苏省停止施行大学区制,更名为“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”。江苏省教育厅派顾仲超任校长,所定教学目标为:“培养青年最适宜之智能,俾于升学或就业,各有充分之准备。”“确立科学之根底,重视知识之应用,力谋初高中及大学间教材之联络。”所设课程,根据部颁课程标准,略予变通。顾校长任职期间,先后兴建教室大楼,充实理化实验室,扩充图书室,扩建运动场,提倡课外活动,丰富学习环境,并多方聘请学有专长、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,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。在全国各地大中学生奋起示威游行的巨大浪潮推动下,省立太仓中学联络友邻学校成立学生联合会,实行罢课抗议,并发表宣言,号召全县各界联合起来,开展抗日救国工作。不久,由各界代表联合组成的“反日会”成立,学生们积极参加查封日货行动,并出版《中天学报》,抨击时政,鼓动抗日。但是学生们的正义行动遭到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的阻挠和破坏,他们禁止学生的示威游行,私自发还被学生查封的日货,放行偷运日货的船只。这些行为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怒,在学联的统一指挥下,学生们先后捣毁了县党部、警察局,斗争异常激烈,影响遍及全县。1932年7月,顾仲超校长以学潮激烈为由,向省教育厅提出辞呈,并推荐学校教务主任郑勉接任。这年秋,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更名为“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”(简称“太师”)。这是学校第七次易名。1933年7月,郑勉校长他调,江苏省教育厅派顾克彬任太仓师范学校校长。顾校长接任后,在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,立即改善学生的学习、生活条件。当年,附属小学新校舍“博爱院”落成,同时建造、配备理、化、生实验室及钢琴课和美术课的专用教室,购置理、化、生实验仪器设备及钢琴和美术专用教材。聘请很多学识渊博、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任教,这些老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,讲解认真,教法得当,给学生们各个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又先后邀请一些教育家、文学家,如陶行知、黄炎培、江问渔、陈鹤琴来校讲学,给学生们带来一阵阵清风,大受裨益。同时,顾校长还请过一些地方长官、社会名流来校讲话,让学生们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。学校图书馆当时拥有几万册的藏书,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,除各类报刊外,从《国闻周报》《世界知识》《大众生活》到《中学生》《文学》《译文》等刊物,为学生们拓宽了认识世界的视野。学校当时由于读书环境安谧、教学条件完美、教学管理制度严格、教学标准高、学风优良,培养出了一批在学术和事业上都有所建树的学子。1947年太仓师范毕业证书1937年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战爆发后,8月14日日本飞机大肆轰炸太仓城,“太师”校舍、教学设备遭战火摧毁。11月14日,日军侵占太仓城,“太师”被迫停课。1938年冬,当上海租界的局势逐渐稳定,顾克彬校长发起“太师”迁沪复课。起初租赁上海英租界宁波路540号为校址,因地处闹市,校舍狭小、简陋不堪,1939年7月又迁至法租界蒲柏路慈云别墅上课。沪校期间,教员达30余人,学生550余人,设初中、高中、简师、高师共12个班级。尽管当时环境险恶,条件艰苦,“太师”仍保持着严谨的校风、优良的传统,师生们风雨同舟,爱国之志不馁,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了进步的书刊、进步的思想,开阔了眼界,开始知道了共产党、红军、苏区、长征、新四军、八路军,产生了追求真理、向往革命的思想,对许多学生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。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占领整个租界。12月14日,迁沪复课整整3年的“太师”不得不解散,师生们悲愤异常,互相挥泪告别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无条件投降。10月,顾克彬校长奉命返太仓复校,11月,接收日伪办的省立太仓中学(在校学生一律经过考试编入师范和初中部的相应年级),并清理原“太师”校舍(日伪时期,“太师”校舍全部为日军占用,作兵营和储藏军需物资的仓库)。当时的原“太师”校园,一片荒凉,满目疮痍,狼藉不堪,学校设施设备大部分被毁于战火,原有的图书、仪器、资料经8年战争的洗劫已散失殆尽,复校工作困难重重、异常艰辛。在得到众多校友的大力资助下,“太师”于12月3日正式复校上课。复校后的太仓师范,百废待兴,物质条件相当困难,全校师生克勤克俭,在整修校舍、添置校具和教学设备的同时,以保持和发扬“太师”优良的学风、严谨的治学精神为职责,坚守三尺讲台,牢记授业责任,言教身教并兼,经师人师同求,迎着险风恶浪前进,使得“太师”的办学成绩依然斐然。1948年秋,共设14个班,学生620人,教职员45人。1956年6月,太仓师范学生会委员合影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当局为维护其统治,将太仓师范列为重点控制单位,严密控制和监视学生,若有“越轨”行动,就要进行处分或勒令退学、开除学籍甚至逮捕等,当时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相当激烈。在光明与黑暗、民主与独裁、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中,“太师”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光明、民主与进步的一边,于1947年2月成立中共太仓师范支部,1948年2月扩建为太仓特别支部。一大批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直接领导下,建立革命社团,出版革命刊物,传播革命思想,团结教育青年学生,奋力保护学校,开展一系列黎明前的斗争,迎接太仓解放。1949年5月12日,太仓全境解放。太仓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“维持现状,整套接收,原封不动,逐步改造“的方针,于6月15日接管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,更名为“苏南太仓师范学校”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“太师”由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负责领导,并对“太师”在招生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。当时“太师”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,修业3年。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教师紧缺,为了缓解这一矛盾,“太师”积极响应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精神,在办好正规师范教育的同时,开办短期训练班,全面发展师范教育。训练班分初师速成班和师范速成班,培训对象一方面吸收城乡失业知识分子和家庭知识妇女,另一方面选拔优秀教师,经过培训逐级提升,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1年。因此,当时设初师、普师、简师、速师共16个班,学生885人,创学校有史以来最高记录。“太师”恢复教学秩序后,取消国民党党义、公民、童子军和军训等课程,开设政治课,讲授时事政策、中国革命常识、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等内容,进行以“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科学、爱护公共财物”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,树立社会主义理想。并在不同年级开设“新民主主义论”“社会发展史”“中国革命常识”,尽量把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,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意识。1952年,顾克彬校长调出,苏南行署任命樊立生为副校长,主持“太师”工作,直至1958年江苏省教育厅任命郦琴为“太师”党支部书记和校长。195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,该校恢复“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”校名,并直接受江苏省教育厅领导。1955年暑期,“太师”奉命停止招收初师、速师、轮训班,只招收初中毕业生,修业3年,学校成为一所纯粹的中等师范学校。此时该校每年都有一定的招生数量,充实了教师队伍,改善了校舍条件,增添了教学设备,学校规模不断扩大。同时,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师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办法,重视基础理论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,教学秩序稳定,教学质量提高。即使在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在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,仍艰苦创业,扩建教学用房。1962年,夏际青任“太师”校长。国家的困难不可避免地波及教育,1961年、1962年两年“太师”停止招生,1962届毕业生209人、1963届毕业生250人都未及时分配工作,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“太师”面临夭折的命运,毕业生以国家大局为重,纷纷回乡务农或做临时工。后接江苏省教育厅通知,62届33名毕业生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苏北工作;63届应届毕业生中有13名应征入伍,10名到南京军区子弟学校任教,76名报名去新疆建设兵团任教,这是“太师”历史上第一次分配毕业生到祖国边陲工作。1963年8月,江苏省教育厅决定把太仓师范并入常熟师范,这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学校就此停办。“太师”停办时,占地面积45.42亩,建筑面积6810.48平方米,运动场9.59亩。“太师”迁校后原校址由太仓县改办为太仓县中学。198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,特别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,中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。当时,太仓及周边地区小学迅速发展,急需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补充。1984年6月28日,苏州市人民政府转发省政府同意复办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的通知。这所停办了21年的驰誉江南的老校终于恢复了,中共太仓县委组织部任命姜茂生为校长。苏州市政府[1984]73号文件对复校后的“太师”的建制及规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:学校规模定为12个班,学生480名。为了节约人力、财力、物力,并有利于及早办好,文件要求“太师”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合设,校址位于城厢镇樊泾村30号,实行“一套班子,两块牌子”,校舍、设备及员工均统一安排。当时本着“先开学、后建校,边办学、边建设”的工作方针,于1984年暑期刚复校就开始招生。因校舍的限制,当年招生的范围只限太仓及昆山两个县,共招收学生90名。新生一律参加全市统一中考,择优录取。当时苏州市经批准确定的中考录取顺序为:第一批:中师、中专;第二批:重点中学;第三批:一般中学、职业中学。苏州市中考录取顺序一连数年都是依照这个原则,可见当时“太师”的新生质量很高。从1985年始“太师”普师的招生范围扩大至常熟,每年招生4个班,之后又扩大至张家港。1986年苏州市教育局决定在“太师”开办体育师范专业班,培养小学体育师资,学制与普通师范专业相同,招生范围在苏州市区六县一市,名额定为30—35人。“太师”复校后,就对三年制中师进行教育改革,提出以初中文化为起点,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普通文化、学科知识、教育理论知识,强化职业技术与能力,发展个性特点,使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有一个量级的提升。师资绝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的教师和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,根本任务是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。课程设置强调面向小学,陆续增设了说话、书法、舞蹈、电教、微机、英语、劳技课等选修课,强化了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的教学。同时加强实践性,对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:师一参观与见习结合;师二见习与小实习结合,每学年安排两周时间;师三小实习与大实习结合,安排六周时间。并制定了《太师学生基本功考核过关标准和办法》,使学生的教学能力训练常态化、持久化、制度化。1987年8月28日,太仓师范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分离,各自独立办学。太仓师范新校址位于城厢镇南园路,学校占地42.95亩,共建12个教学班,面积达1885平方米,教师办公、图书馆楼1560平方米,艺术楼1961平方米,体育馆1458平方米,学生宿舍、食堂、浴室等生活设施5548平方米,教工宿舍3121平方米,同时建有250平方米环形跑道的小型田径场及篮球场。各种教学设备也配置齐全,为标准化、规范化办学打好了基础。11998800年代中期太仓师范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合影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,为不断提高小学教育质量,经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市教育局批准,“太师”自1996年试办“三·二分段”实验班,即前三年学习基础知识,三年结束后,通过考试进入大专两年学习,分文、理科。五年制师范开设小学教育专业,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长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,其不同于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。在文化知识方面,高于中师的基础知识;在教育理论方面,掌握先进而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;在能力方面,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,同时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;在课程结构方面,实行必修与选修结合,拓宽知识面,发展个性特长,养成兼教能力。1996年招收新生335名,在校学生21个班,学生总数达1049名,是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。自1997年起“太师”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生,“太师”这种提升教育层次,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学制改革,顺应了师范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大势,同时预示着中师教育将走向终结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,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,地方办高等教育成为新生事物在苏州蓬勃发展。2004年7月28日太仓市政府下发太政发[2004]61号文件《关于建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》,要求在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、太仓师范学校、太仓工业学校基础上,建立健雄职业技术学院,同时撤销太仓师范学校、太仓工业学校建制。2004年8月,“太师”在职教职员工、校产、档案资料与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、太仓工业学校合并,“太师”在校学生转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。

文章来源:苏南科技开发 网址: http://snkjkf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24093.shtml


上一篇: 苏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
下一篇: 轻工业手工业论文_岩藻黄质的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苏南科技开发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